轉載:【我的博物館之旅】探秘奇幻晶瑩的世界,用藝術治愈內心
來源:學習強國——上海學習平台
責任編輯:朱霖 張少傑 常征
(作者:乐动平台app下载
學生 朱怡萱,指導老師:袁雯)
普通的杯子、精美的擺件、建築上富貴靚麗的琉璃瓦、摩天大樓上閃閃發光的玻璃幕牆……處處都有玻璃的身影。雖然玻璃很普遍,但是它背後的知識卻不一般。帶著這種似曾相識又有些神秘的感覺,我走進了上海玻璃博物館,探索玻璃背後的故事。
上海玻璃博物館由主展覽館、兒童館、破碎館、迷宮館以及熱力劇場五個部分組成。館內集中展示了不同年代、不同國家、造型各異的玻璃藝術品,介紹了玻璃的基本知識。玻璃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和其他氧化物,另有混入了某些金屬的氧化物或者鹽類而顯現出不同的顏色,可以讓玻璃的顏色更加豐富多彩。
在眾多的展品中,有一件玻璃水母的製品非常有特色。水母的頭部是半圓傘形的,異常光滑,頭部垂下的觸須,由粗到細,長短不一,好似在水中漂浮遊動的一樣,栩栩如生,展現出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。
在熱力車間裏,幾位師傅以玻璃為道具,運用火、光、水的組合,為大家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,展現了玻璃的玄幻與美麗,看得我們如癡如醉。我還有幸體驗了玻璃製品的製作過程。穿戴好工作服和護目鏡,師傅把我領到了玻璃熔爐前,爐中是液態玻璃。在師傅的指導下,我用一根細長、中間通孔的杆子沾了一點液體玻璃,試著對另一端用力吹氣,邊吹邊轉。不一會兒,神奇地出現了一個泡泡。泡泡逐漸變大、變圓,最後變成了一隻可愛的“大氣球”。
短暫的“熱身”過後,進入正式製作環節。我選擇了端莊高貴的天鵝,師傅先做示範,隻見他把杆子沾上融化的原料後,小心地拿去工作台上加熱,一邊不斷地旋轉杆子,一邊快速地用各種工具進行操作:一會兒用鉗子拉伸,一會兒用剪刀修剪。液體玻璃在師傅手中很“乖巧”,展現出不同的造型。接下來,終於輪到我大顯身手了。俗話說“看人挑擔不吃力”,雖然有師傅的指導和保護,我仍緊張到雙手都不聽使喚,不是忘記旋轉杆子,就是忘記去拿工具。麵部被高溫烘烤得火辣辣生疼,還擔心被燙到手,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,狼狽不堪。
一頓操作後,天鵝的雛形初現,距離成品隻差最後一步——退火。“退火”是玻璃最終成型的關鍵,也是玻璃藝術創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。炙熱的熔料在上千度的溫度下被塑型,隨後經過加熱、保溫、慢冷、快冷四個步驟,使其減緩冷卻速度的同時降低玻璃的永久應力。這個過程看似一切可控,卻瞬息萬變,使玻璃作品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宿命。
五天後,我收到了自己的作品。看著這隻晶瑩剔透的天鵝,我的腦海裏不禁浮現出形態各異的藝術品,還有製作玻璃時的興奮雀躍。我也深切體會到:萬物皆有深意,不能淺嚐輒止,唯有深入學習,才能悟其真諦!